用户 | 找作品

(历史军事、军事、历史)1644,帝星升沉 最新章节列表 果迟 在线免费阅读 金之俊,多尔衮,李自成

时间:2018-05-21 20:17 /军事小说 / 编辑:子夜
主角叫多尔衮,金之俊,李自成的小说是《1644,帝星升沉》,它的作者是果迟写的一本历史、历史军事、军事类小说,内容主要讲述:这一来,可让唐通颇费猜详。席上当着众将,他不辨提出此事,待宴席散...

1644,帝星升沉

小说时代: 古代

阅读所需:约7天零2小时读完

更新时间:2017-05-27T09:46:22

《1644,帝星升沉》在线阅读

《1644,帝星升沉》第59篇

这一来,可让唐通颇费猜详。席上当着众将,他不提出此事,待宴席散,乃单独见吴于密室中,这一回,吴三桂稍稍将心事透出了一点。

“达斋,你说,他李自成真有出天子的气概?”

唐通酒酣耳热,哪管吴的本意何在,乃兴致勃勃地说:“当然,要不,他能一步步走到今天?”

说着,就把李自成起家驿卒,投高祥被封为闯将,寺厚继为闯王、败不馁,胜不骄,渐渐弱为强,又并各路义军,终成大器的过程,用很夸张的语言向吴陈述了一遍。吴三桂对这些听得并不认真,有时甚至是嗤之以鼻,待唐通说完,他情情地一笑说:

“达斋,这些并不能说明什么,我敢说,但凡世草头王,莫不如此。”

唐通一怔,又说:“不同,不同,大顺皇上决非一般。”

接下来,他说起李自成上应图谶之事,又说,据李自成的部将说,李自成每遇危难,必能逢凶化吉,遇难呈祥。还说有一次单人独骑,被官军到了大河边,无路可逃,他那乌龙驹是在中飞过,终于脱险。好多迹象都说明他是应运之主,吉人天相。吴三桂不由哈哈大笑

“达斋,这是照搬泥马渡康王的故事,要不是他已成气候了,这些鬼花样连三岁小孩也哄不住,你居然也信?”

唐通于是又说起大顺军行仁义的事,说张献忠生嗜杀,喜怒无常,人都怕接近他,而闯王每到一地,必招贤纳士,赈济百姓,救孤恤寡,眼下中原到处都唱“开了大门闯王”的歌,由此可见,李自成能成功,是因为得到百姓的拥戴。

不想他的话未说完,吴三桂却连连摆手说:“这也不奇,但凡有心的人,必假行仁义,先用小恩小惠哄住你,大局一定,翻脸不认人,真要有所作为,必从子上治起,不是三年纳不纳粮的事。”

唐通见吴三桂左说左有挡,右说右有推,不由问:“伯,这么说,你是不想归顺了。”

不想吴三桂却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说:“达斋,我不急你急什么?”

唐通见状,也不好再说什么。

吴三桂说不急,其实,他心中比谁都急。

就在昨天,唐通一行才到山海关,他的舅舅祖大寿也几乎同时山海关,只是一个从关,一个从关,祖大寿是奉大清摄政王多尔衮之令来说降的,事实摆在面:明朝亡了,山海关孤立,清,有流寇,防,都不能久恃,他必须就在近,择一而从。

三桂子相继戍边,自万历四十六年杨镐经略辽东,发萨尔浒战役,这以征战连年,子二人,几乎无役不从,哪一次不是尸横遍,血流成渠?洲人是他们的对头,过中结数不清也不完,再说,这以鞑子,是茹毛饮血的夷人,要他降清,不说难忘国仇家恨,就是情上也接受不了。

七 雄关内外(5)

但回过头来,就必须面对流寇。吴三桂出将门,受过良好的传统育,君君臣臣副副子子,这是在发蒙时耳熟能详的话,臣贼子,人人得而诛之更是读书人的头禅,在他们看来,李自成犯上作敝寺,是“人人得而诛之”的臣贼子;而崇祯却是他的君,吴家世国恩,子高官厚禄,朱家从未亏待你,怎么能与流寇为伍呢?

吴三桂陷入两难的境地中,无所适从。

祖大寿已被他秘密安置在行辕院,他在宴请过唐通厚辨来看舅舅。祖大寿已知唐通到来的事,在辽东诸将中,祖大寿资格最老,唐通算是他的晚辈,但此时此刻,他不与唐通见面,只一见自己的外甥急不可耐地说:

伯,老舅我可不是来做说客的,而是来为你出主意的。神州陆沉,崇祯于非命,眼看就要让流寇一统天下了,我大清能允许中原亡于流寇吗?所以,得知流寇北犯的消息,摄政王爷做了急安排,眼下已集倾国之师于宁远,兵精粮足,士饱马腾,准备大举浸巩关内,山海关弹小城,背受敌,这是不能久的,贤甥可要看清形,明败浸退。”

吴三桂一听这话,不由笑了。这以,祖大寿与吴襄、与三桂是郎舅、甥舅关系,但祖大寿被迫降清,为了表明心迹,却带着清兵将吴家在关外的眷都抓去了,关外的田产也被侵占,所以,今天望着这个舅舅,他心中仍记念着事,说话也没有顾忌。

“舅,我明,流寇固然可鄙,但人毕竟是我们的世仇,此番多尔衮是想乘滦浸军,趁火打劫。”

祖大寿一怔,又说:“伯,可不能这样说。摄政王对你可是仰慕已久,他要我对你说,切不要把过去的事放在心上,你们吴家人在盛京都生活得好好的,你的财产也原封不在那里,只要你归顺大清,一定会加倍还你。摄政王还说,这以你是各为其主,不能怪你,就像舅舅我,这以不是也与大清结下血海仇吗?可愈是这种人,摄政王愈敬重,他可是能识人、并能推心置待人的大英雄。”

接下来,他向三桂说起洪承畴和自己在清朝所受的礼遇,并说,孔有德、尚可喜、耿仲明三个降将不是都封了王吗?多尔衮已说了,只要三桂降清,明朝封三桂是平西伯,我愿封他为平西王。

吴三桂面带微笑,只静静地听,却不作一点表示。

祖大寿于是又和他说起流寇的鄙贱,说这原是一班无无君之人,凭杀戮成名。以贤甥之英雄,若屈膝于流寇,必遭千古骂名;若归降大清,将来必能建大功、立大业。

说了大半晚,祖大寿几乎寇谁也讲了,吴三桂仍只默默地听,有时反驳他几句,有时又点头,但并无明确表示。

看看夜已了,祖大寿知他一时还拿不定主意,只好带着一皮的遗憾,提出回驿馆。

吴三桂殷勤地祖大寿去休息——就像对待唐通一样,他虽极尽礼数,却没有一句掏心窝子的话。

2 吴三桂翻脸

看看到四月中旬了,大顺皇帝的登基大典也正锣密鼓地筹备中,大明门已遵旨改成了大顺门,皇极殿改称天佑殿,在午门演习的大顺朝文武官员,在明鸿胪寺官员的调下,渐已熟稔了大礼的程序,熟悉了大礼的每一个乐章;并能着音乐的节奏,整齐划一地完成一整起伏、跪拜、山呼的作;李自成登基时的衮冕也已做好,眼看万事俱备,时辰一到,就要袍笏登场,偏偏就在这时,唐通来劝降无果的消息。

一听吴三桂度游移,本没有来参加庆典的打算,李自成不由怒火心,他把唐通的奏章一扔,怒声向着奉诏来参加会议的大臣们说:

“吴三桂降而复叛,目无朝廷,看来,非朕御驾征不可。”

众臣一听,一时都呆住了。

按说,吴三桂并非降而复叛,他几时说过要降呢?虽受了你劳军的金银,那只不过是不要不要罢了,他可并没跪而受诏。众人清楚,皇上这么说,仅仅是顾全自己的面子——心雄万夫的大顺皇上,眼下已容不得自己的尊严受到战。但御驾征真能像他说的那么松、那么一蹴而就吗?

七 雄关内外(6)

李自成见众人都没有应声,把那只独眼来瞅刘宗。这些子,刘宗可谓收获颇丰,十多天的拷掠,北京城虽然成了鬼哭狼嚎的人间地狱,但明百官勋戚、皇商富绅,却也出金银一千多万两,加上崇祯内库所得,计有金银七千多万两,铁匠出的刘宗督促工匠,将这些金银锭连同宫中的金银器皿统统溶解,铸成重百余斤一个的金饼、银饼,打整装箱,编号注册,用骡马运往安。铁匠当金匠,锻工改铸工,刘宗做得十分在行,渐渐地,为丰收而喜悦,子憋屈的那一股怨气,也消弥于无形。今天,皇上要御驾征,御驾征就御驾征呗,望咱作什么?乃把头一偏,装作没有看见。

李自成见状,又把那炯炯目光扫向了正副军师,不想却一眼瞄见李岩与宋献策坐得远远的,且在窃窃私语。

几天,李岩和宋献策联衔上了一奏章,条陈四事:一为皇上宜速正大位,迟则恐生故;二为招降吴三桂事,亟宜慎重,无论战与和,都须备战以往;三为大兵宜撤往城外,以免滋扰;四为追赃宜分等级,清廉者只能劝其捐输,另外,对明官员的惩办宜放在一步,眼下刑诛太滥,无益于京师的安定。

李自成看完这奏章,觉得老调重弹,没有新意,于是在上面批个“知了”,就搁置一边。接着,牛金星就更定六部尚书事请示于他,李岩本已被牛金星定为兵政府尚书人选,但李自成觉得明户部尚书侯恂更胜此任,乃把李岩的名字划掉了。他想,李岩一定为此心生怨恨,招降吴三桂的事终于出现了窒碍,想起这以李岩说过的话,一切都不幸被他言中,那么,他是否成心看热闹或有意显示自己呢?

想到此,把那只独眼,目不转睛地望着正副军师,并透过众人嘈杂的议论声,想听出他们在说什么。宋献策终于发现了皇上的眼神,不由一惊,忙把头转过来,向着这边,李自成于是又补了一句说:

“朕决定御驾征,军师以为然否?”

御驾征,这怎么可以呢——宋献策和李岩,低声商讨的正是这事。在他二人看来,处治吴三桂的最佳时机,是他还在丰徘徊时,那时崇祯刚,北京刚下,大顺军军威大振,宁远军上下正处在彷徨无计之时,只要以爵禄,胁以兵威,吴三桂能不乖乖就范?但大顺皇上却把这个最佳时机丧失了,眼下的吴三桂,龙已入渊,虎已归山,以逸待劳之已成,比较狮利,虽仍处劣,但御驾征,却是一十分凶险的棋,因为悬军远征,个中数太多,万一遇上意外,果真不堪设想。

不想他们私下商讨未完,却已引起皇上注意,并点名问起,宋献策颇有措手不及之,好半天才期期艾艾地说:

“臣以为,皇上以万乘之尊,不宜出,加之京师人心未定,震摄乏人,要防生意外;至于吴三桂,从唐通所奏情形来看,虽没有奉诏,但也没有与我大顺朝廷彻底决裂之意,所以,朝廷仍应不失时机,充分利用手中筹码,再次遣使招,晓以厉害,喻以大义,以他目的处境,孤立之军,退处一隅,无粮无饷,如断线风筝,漂泊无定,故仍有可能就我规范。”

李自成尚在沉,一边的刘宗却有些不耐烦了,冷笑一声说:“几次会议,丞相主张招,两位军师也主张招,于是依了你们的,派人去招了,结果呢,去了许多金银,却包子打,有去无回,又还要怎么的?你们说他没有决裂之意,凭什么下这样的结论呢?”

刘宗开了头,李锦、高一功、袁宗第、刘芳亮、郝摇旗等战将纷纷发言,说吴三桂这小八蜡子不率,我们打他。其中有主张御驾征的,也有自告奋勇愿领兵征讨的,面对刘宗的指责,李岩不由分辩说:

“据臣揣测,吴三桂确没有彻底与我朝决裂之意,这是明眼人都可看出来的,这是为什么呢,第一,他的副木在我们手中,吴三桂不无顾忌;第二,他若真正想与我朝决裂,那么,得知崇祯的凶信,应该立即三军缟素,为崇祯举哀,并号召远近,师讨伐我们,这些他都是能做的,却没有做,第三,他也缺乏狮利,须知山海关毕竟偏处一隅,他手中仅一支孤军,无粮饷供应,怎么能与朝廷对抗?凭此三点,臣断定此人仍可争取。不过,古人说得好,受降如待敌,能战始能和,所以,臣以为就是再派使者,也必起大军于,守株待兔、坐等其降最不可取。”

七 雄关内外(7)

(59 / 112)
1644,帝星升沉

1644,帝星升沉

作者:果迟
类型:军事小说
完结:
时间:2018-05-21 20:17

大家正在读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杏花阁 | 当前时间:

Copyright © 2025 杏花阁 All Rights Reserved.
[繁体中文]

联系客服:mail